今年8月,省委、省政府将池州半导体产业基地列入第二批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提出了打造全国重要的半导体产业集聚发展基地的明确要求。
9月23日至25日召开的市第四次党代会提出,以省级半导体产业基地建设为重点,实施龙头企业、重大项目带动战略,推进电子信息首位产业全产业链发展,培育一批在细分行业上具有核心竞争力、处于全国一流水平的企业,加快把电子信息产业培育成主导产业。
9月27日至28日,市政府与江南产业集中区、池州开发区、池州高新区签订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半导体)集聚发展基地建设目标责任书》,新成立的市电子信息产业专家咨询委员会成员作专题演讲。
今年以来,池州半导体产业迈入一个加速集聚、快速发展的崭新阶段。
产业集聚态势基本形成
为了加快产业结构升级,争当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有机统一的排头兵,2012年,市委、市政府确定电子信息产业作为我市首位产业加快发展。四年来,池州半导体产业已经从零起步,初步形成了规模。
今年8月份,池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被批准为第二批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半导体产业集聚发展基地。目前,基地内已经形成了以安芯科技、钜芯半导体、芯旭半导体等为代表小尺寸的芯片制造,以华钛半导体、双威半导体、安美半导体等为代表的封装测试,以睿成微电子、超元半导体、芯迹微电子等为代表的IC设计,以泰美达引线框架、铜冠铜箔、信安科技、纪元一体机等为代表的材料设备制造等产业集群,初步形成了从半导体制造、IC设计、封装、测试到电子元器件应用的全产业链。
据统计,截至2015年底,集聚基地共引进半导体产业及关联企业65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36家,实现工业总产值45亿元、销售收入43亿元、利润总额6.61亿元,实现税收2.22亿元。
核心环节影响逐步扩大
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池州半导体产业核心环节的影响力不断增强。
市发改委有关负责人表示,在小尺寸晶圆制造、封装测试产能、化合物半导体芯片设计研发等细分领域,我市半导体产业集聚基地处于省内领先位置,小尺寸晶圆制造以安芯科技、钜芯半导体等为代表,在电源控制型汽车电子芯片等领域全国领先;封装测试已落户华钛、超元、科瑞、双威等封测项目,全部达产将形成年封装100亿颗IC芯片能力,成为省内封测能力最大的集聚地;化合物半导体领域,睿成微电子在射频领域的研发与设计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垄断,其基于砷化镓的多模多频封装技术先进,生产的产品广泛用于手机、无线路由、无人机等领域。睿成微电子也已经成为TPLINK、酷派供应商。氮化晶科的氮化镓单晶衬底项目,从事氮化镓单晶及其基板的生长实验与产业化,目前使用世界最前沿的热氨法,该方法在国内首创,已经实现4、6英寸氮化镓单晶的实验室生长,项目处于国际领先地位。
行业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人才是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我市把创新摆在半导体产业发展的核心位置,推动行业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目前,全市电子信息行业累计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0家、省级高新技术产品40项,累计申报专利700余件,其中发明专利100余件;拥有各类电子信息产业创新平台16家,省“115”产业创新团队3个、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领军人才4人,省工程实验室1家,国家企业技术中心1家。入选国家“万人计划”1人、安徽省“特支计划”首批创新创业领军人才1人,成立了半导体产业协会。
创新能力的飞速提升,迎来创新成果硕果压枝。安芯电子2条GPP芯片、1条TVS芯片项目填补我省芯片制造领域空白,安徽铜冠铜箔有限公司8μm-210μm各种高精度电子铜箔的技术工艺及装备在国际、国内同行业处先进行列,池州睿成微电子有限自主研制的射频功率放大器芯片技术水平处于国际领先,其系统级封装技术列为上海市“十三五”重点发展技术。
产业发展后劲充足
在推进半导体产业发展进程中,我市始终坚持项目为先、项目为重,在项目引进、项目建设、项目扶持等方面不断取得新突破,形成了“建成一批、在建一批、开工一批、储备一批”的良好态势。
目前,半导体产业基地正在推进的重大项目23个,储备谋划了12个重大项目。下一步将重点实施安芯电子年产350万片4-5吋分立器件芯片、100万片6-8吋集成电路、华钛半导体集成电路封装测试、年产240KK基于砷化镓工艺的多模多频有源可控射频功率放大器前端模块系列芯片研发及产业化项目,将进一步搭建射频集成电路工程实验室、公共EDA技术平台、IP复用与SoC开发平台、MPW服务平台、科技孵化器、集成电路可靠性验证分析实验室、测试验证工程技术中心、工业设计中心、教育培训中心等重大平台。金昌硕半导体研磨液、科成电子等亿元以上项目签约,北京电控、中兴通讯智慧园区和大数据中心、力特半导体、翔鹰光电、新晟电子、华诚精密电子等项目正在积极对接推进。珠海国家“千人计划”李迪团队已充分沟通,即将入驻。